高盛的研报一出,给2025年的中国医疗保健行业定了个调:常态化。但这“常态”二字,总让人觉得有点微妙。经历过反腐风暴和医保改革,这个行业真的能像报告里说的那样,慢慢适应,然后一切照旧吗?我看未必。
要说反腐和集采对医药行业的影响,那真是实实在在的。前几年,药企日子不好过,降价、裁员的消息就没断过。国家医保局主导的药品集中采购,直接把药价砍掉一大块,虽然老百姓是得了实惠,但药企的利润空间也被压缩到了极限。
我认识一个在药企做销售的朋友,之前靠着“带金销售”还能赚点外快,现在是彻底不敢了,每天战战兢兢,生怕一不小心就撞到枪口上。而且,集采之后,仿制药的价格竞争异常激烈,利润大幅下滑,药企创新药的研发投入也受到影响。
政策的影响是深远的。例如,2018年开始推行的“4+7”带量采购,直接导致部分中标药品价格断崖式下跌,有的甚至降幅超过90%(数据来源:医药经济报)。这种“挤水分”式的改革,短期内确实能降低医保支出,但长期来看,如果药企没有足够的利润支撑研发,创新动力也会受到影响。
高盛认为AI对医药行业的影响还早,短期内不会有显著效果。这个观点我部分同意。现在AI在药物研发、辅助诊断方面的应用确实很热门,但大多数还停留在概念阶段,真正能落地的、能产生实际效益的还不多。
就拿药物研发来说,AI可以加速筛选化合物、预测药物毒性,但这些都只是辅助手段,最终还是要靠科学家在实验室里一步一个脚印地验证。而且,AI模型的数据来源、算法设计都可能存在偏差,如果盲目依赖AI,反而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。
不过,我个人认为,AI的潜力是巨大的。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数据的积累,AI在医药行业的应用肯定会越来越广泛。关键在于,药企要理性看待AI,不要把它当成万能药,而是要把它当成一个工具,一个可以提高效率、降低成本的工具。
面对“新常态”,药企该如何应对?高盛给出了建议:加大创新药的研发投入,适应带量采购的新规则。这些建议听起来没错,但真正做起来,难度可不小。
创新药研发周期长、投入大、风险高,不是每个药企都能玩得起的。而且,就算研发出了新药,能不能进入医保目录,也是个未知数。所以,药企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,不能盲目跟风。
中国生物制药的罗伐昔替尼,石药集团的JMT108,这些都是国内药企在创新药领域取得的突破。但这些突破背后,是巨大的投入和风险。我个人认为,药企应该更加注重差异化竞争,找到自己的优势领域,而不是一味地追求“Me-too”药物。
另一方面,带量采购对药企的营销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。以前那种靠“带金销售”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,药企必须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疗效,通过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来赢得市场。
复星医药的丁二酸复瑞替尼胶囊药品注册申请获受理,丽珠医药回购A股,这些都说明药企正在积极应对新的市场环境。但未来的路还很长,充满了不确定性。
最近看到关于TRX能量租赁月入30-50U的讨论,不少用户跃跃欲试。...
深度解析集合竞价:规则、影响及与连续竞价的比较集合竞价作为金融市...
深度解读乙二醇期货EG交易规则及风险管理策略乙二醇期货(EG)作...
当地时间1月19日,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,将于1月20...
2024年12月17日,国务院国资委发布《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...